1、数据库的三个基本特点如下:数据共享性:数据库是为了满足多用户共享和利用数据而设计的,因此它具有数据共享的特点。多个应用程序可以同时访问同一数据库,并且在其中添加、更新、删除和查询数据。
2、数据结构化: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的,这种结构化使得数据可以被高效地存储、检索和管理。
3、数据库的三个基本特点如下: 数据共享性:数据库设计初衷是为了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和利用数据,因此它具备数据共享的功能。这意味着多个应用程序能够同时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包括添加、更新、删除和查询数据。 数据独立性: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具体的应用程序是分离的。
4、数据结构化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数据库中的数据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这允许数据按照特定的逻辑模型组织,便于访问和管理。 数据库系统从整体角度描述数据,数据不再仅面向某个特定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
概念模式 概念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宏观、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它由多个概念记录类型组成。 外模式 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它描述了用户所需使用的部分数据。由多个外部记录类型组成。
综上所述,数据库模式类型主要包括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它们在数据库的设计、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了数据库系统的完整架构。这些模型在抽象层次上逐步细化,从概念设计到物理实现,为数据库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外模式也称用户模式或子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 ( 3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定义所有内部记录类型、索引和文件的组织方式,以及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
数据库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它仅涉及型的描述,不触及具体数值。数据库的三种模式包括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外模式对应用户级别,即用户视图(VIEW),是单个用户能看到并获准使用的数据逻辑结构,最接近用户。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内模式。模式(逻辑模式、概念模式):实际上是数据库数据在逻辑级上的视图。描述的是全局逻辑结构。一个数据库只要一个模式。模式是数据库的中心与关键,它独立与其他层次。设计数据库模式结构时应首先确定数据库的逻辑模式。
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模式(Schema)定义: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指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人们为数据库设计了一个严谨的体系结构,数据库领域公认的标准结构是三级模式结构,它包括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有效地组织、管理数据,提高了数据库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分别是用户模式、概念模式和存储模式。 用户模式(外模式/子模式)是用户直接操作的数据视图,它是最接近用户的模式,局部性强,易于用户理解和使用。 概念模式(全局模式/模式)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它描述了所有数据的逻辑组织方式,提供了整个数据库的抽象视图。
字节型(Byte):用于存储单个字节的数据,常用于处理二进制数据。 数组或集合型(Array/Collection):用于存储一组有序的元素,可以是同类型的或者不同类型。 指针型(Pointer):在编程语言中,用于存储内存地址,指向其他数据对象的位置。
数据库定义: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此数据库包含基本地图数据、引导数据、路径规划数据和交通情报数据。基本地图数据:主要在导航仪上显示地图使用,包括路网数据、背景数据、名称数据。引导数据:用户通过引导数据能够获取当前道路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车道信息、路口处的图片信息、指示路牌数据、道路上和道路附近的建筑物数据。
第二类为应用程序员,负责编写使用数据库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对数据进行检索、建立、删除或修改。第三类为最终用户,他们利用系统的接口或查询语言访问数据库。第四类用户是数据库管理员(data base administrator,DBA),负责数据库的总体信息控制。
外来入侵物种基本信息库 包含外来入侵物种的学名、别名、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分布区域等信息。调查信息库 收录各地区的调查报告,包括物种分布范围、发生面积、生长状况、繁殖能力、危害程度等数据。物种图片库 收集各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实物图片,以便于识别和宣传普及知识。
1、表的物理存储顺序指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在磁盘上如何存储表的数据。在数据库中,表是由行(记录)组成的,每一行又由多个列(字段)组成。表的物理存储顺序对于数据库的性能和存储空间利用率具有重要影响。
2、有序表中的“有序”是逻辑意义上的有序,指表中的元素按某种规则已经排好了位置;顺序表中的“顺序”是物理意义上的,指线形表中的元素一个接一个的存储在一片相邻的存储区域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组。
3、顺序表是在计算机内存中以[数组]的形式保存的线性表,是指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 数据元素 的线性结构。线性表采用顺序存储的方式存储就称之为顺序表。顺序表是将表中的结点依次存放在计算机内存中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中。
4、顺序表中的“顺序”是物理意义上的,指线形表中的元素一个接一个的存储在一片相邻的存储区域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组。可以这样描述:一个顺序表示的二叉树,或一个链接表示的二叉树;一个无序的线性表经过某种排序算法后形成有序表;甚至一个用顺序表表示的有序表等等。
5、顺序表是线性表的顺序存储方式,使用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存储数据元素,使得逻辑相邻的元素在物理位置上也相邻。其特点包括:随机访问:可通过首地址和元素序号在单位时间内找到指定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1)。存储密度高:每个结点仅用于存储数据元素,没有额外开销。
6、有序表中的“有序”是逻辑意义上的有序,指表中的元素按某种规则已经排好了位置。顺序表中的“顺序”是物理意义上的,指线形表中的元素一个接一个的存储在一片相邻的存储区域中。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称为数据的物理结构。它包括数据元素的表示和关系的表示。
1、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数据结构之间相互独立,当数据结构发生变化时,应用程序不需要进行修改或只需要进行少量的修改。这种独立性是数据库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有助于减少应用程序的维护成本和复杂性。详细来说,数据独立性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2、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之间保持独立。也就是说,即使数据的逻辑结构发生变化,如字段名称的更改或数据表的重构,用户程序仍然可以正常运行,无需进行任何修改。这种独立性使得数据库系统更加稳定和可靠,能够应对各种数据结构的调整。
3、首先,物理独立性意味着用户程序无需关注数据的物理存储方式。应用程序只需关注数据的逻辑结构,而无需关心数据是如何在磁盘上存储的。这种设计使得当数据的物理存储方式发生变化时,应用程序无需进行任何调整。例如,如果数据库从使用磁盘存储改为使用内存存储,只要逻辑结构保持不变,应用程序就不会受到影响。
4、数据独立性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应用程序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依赖关系。当数据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或存储位置发生变化时,不会影响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这意味着,应用程序不需要修改就可以适应这些变化。数据独立性分为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两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