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钢管桩进行承载力检测的标准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试验点:根据设计要求,选取需要进行承载力检验的钢管桩试验点,并确定每个试验点的位置和数量。安装传感器:在每个试验点的钢管桩上安装传感器,以监测钢管桩在承载力检验过程中的位移、应变等参数。
2、需要承载力检测的项目比较多,最常见的是各种工程桩,包括混凝土灌注桩、混凝土管桩、钢管桩、混凝土预制桩等等开始工程施工前要试桩,试桩完成检测承载力,工程桩完成后还要选取不少于1%检测承载力,另外幕墙后置埋件、后置拉墙筋、外墙砖等需要抗拉拔试验也是检测其承载力。
3、预制桩、预应力管桩完工后应进行桩身完整性及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宜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根据完整性检测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应采用低应变法,抽检数量,应抽取总桩数的10%,且不少于10根,每个承台不得少于1根。
基桩在静力载荷试验中的典型破坏模式及其标准曲线特征 在桩的静力载荷试验中,在相同的荷载条件下,由于不同的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破坏模式,如:在桩的竖向抗压静力载荷试验中常见到以下几种典型的荷载—位移(Q—S)曲线(图2-14)。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
静载试验是建筑地基桩基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检验手段,它通过在桩或地基上施加逐级或循环的荷载,观察其顶部的沉降、上拔或水平位移,来测定桩或地基的承载能力,如抗压、抗拔和水平承载力。这种方法直接揭示了地基和桩基的性能,是目前最常用且可靠的承载力评估方法。
位移测试系统不容忽视,桩顶上拔量测量需精确到桩身,以避免钢筋变形干扰数据。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则侧重于测量抗拔力,需按照设计荷载进行,工程桩验收至少需达到承载力特征值的0倍。检测系统由加载反力、荷载、位移和仪器控制采集四部分组成,每一步都要求精细操作。
1、检测步骤(1)荷载分级:根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加载分为10级进行,第一级取分级荷载2倍进行加载。(2)试验加载方式,在广东地区大多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快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步骤:a.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130min测读沉降量,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
2、常用的桩基检测主要方法有:静载试验。钻芯法、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等。静载实验在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是目前最为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下面视频针对静载试验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
3、试验周期一般为3~7天。《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规定: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的1/10~1/15,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每级加载后间隔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计入试验记录表。
压力-沉降量关系曲线 (1)首先,应对载荷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检查和校对,整理出荷载与沉降量、时间与沉降量汇总表。然后,绘制压力P与沉降量S关系曲线(图4—3)。该曲线是确定承载力、地基土变形模量和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的重要依据。
载荷测试的主要成果是压力-沉降量曲线(即P-S曲线)和变形模量。其成果主要用来确定地基容许承载力和预估建筑物的沉降量。其他应用,有待今后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桩的静力载荷试验中,在相同的荷载条件下,由于不同的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破坏模式,如:在桩的竖向抗压静力载荷试验中常见到以下几种典型的荷载—位移(Q—S)曲线(图2-14)。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
静力载荷试验是工程地质上的一种现场试验,指通过一定垂直压力测定土在天然产状条件下的变形模量、土的变形随时间的延续性及在载荷板接近于实际基础条件下估计地基承载力等。静力载荷试验应在建筑物基础砌置深度的承压层中进行。
1、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通过下式计算:F f.cu=k·Fmax/A0式中:fcu——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MPa);Fmax——极限荷载(N);A0——试件受压面积(mm);(1)试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无论是抗压强度还是抗折强度,试验结果均以3个试件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压力试验机、试模;150mm×150mm×150mm;、振动台;、其它:捣棒、铁铲、钢尺、抹刀等。p=P/A,式中 p为抗压强度,以每平方吋多少磅(psi)、每平方公分多少公斤为单位,P为压力,以磅、公斤为单位,A为剖面面积,以平方公分、平方吋为单位。
3、R——混凝土抗压强度(MPa)P——极限荷载(N)A——受压面积(mm2)以3个试件测值的平均值为测定值。如任一个测值与中值的差值超过中值的15%时,则取中值为测定值;如有两个测值与中值的差值均超过上述规定时,则该组试验结果无效。